《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史林新叶 > 大胡庄82烈士为何一度鲜为人知
大胡庄82烈士为何一度鲜为人知
作者:孙一峰 于兆文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5-09-05 浏览次数:49
多年来,刘老庄战斗和“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的英勇事迹得到了媒体广泛宣传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而大胡庄战斗和“大胡庄连八十二烈士”的事迹,却一度鲜为人知。
大胡庄82烈士纪念碑
在中国抗战史上,新四军在苏北淮安曾经历了气吞山河的两场战斗——大胡庄战斗和刘老庄战斗。整建制牺牲的两个连队,一个是淮安大胡庄战斗中牺牲的八旅二十四团一营二连,一个是淮阴刘老庄战斗中牺牲的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同样发生在淮安大地,同样是新四军三师属下两个建制连,同样牺牲82人,一个家喻户晓,一个却籍籍无名。多年来,刘老庄战斗和“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的英勇事迹得到了媒体广泛宣传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而大胡庄战斗和“大胡庄连八十二烈士”的事迹,却一度鲜为人知。
探究其因,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当年的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1982 年,时任中共中央党史征集委员会委员的王阑西到淮阴检查工作。他向淮阴党史工作者传达了一个重大信息:此次离京前曾会晤抗战初期任新四军三师师长、苏北区党委书记的黄克诚同志。黄老不仅对苏北和苏北人民有着很深的怀念,而且还交待了一件具体事情,那就是把1941 年春发生在淮安县高(茭)陵的大胡庄战斗搞清楚。王问将军,为什么刘老庄战斗在全国那么有名,而大胡庄战斗一直默默无闻呢!将军说:“当时是我没让宣传。”
黄克诚为什么不让宣传1941 年牺牲的大胡庄82烈士?原因有三:一是当时皖南事变的阴影并未在指战员心中完全褪去,如果过多宣传,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当时没有让宣传。二是苏北根据地尚在创建初期,由于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时间较短,根据地的基础还很薄弱,人民群众对八路军、新四军缺乏足够认识,抗日热情尚未高涨。此时,较多宣传惨烈的大胡庄战斗,显然不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三是黄克诚个人问题。刘少奇、陈毅黄桥战役胜利后,想一鼓作气、速战速决打曹甸战役,黄克诚不同意,后来打了16 天,伤亡较大,形成胶着状态,要黄做检讨。此时发生了大胡庄战斗一个连82 人阵亡的事,是他坚持不让宣传的。
对比发生在1943 年的刘老庄战斗,其时淮海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华民族抗战必将胜利的信念已经深入民心,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已经由攻转守,成了强弩之末。此时,对刚刚在刘老庄战斗中涌现的82 烈士展开宣传,有利于坚定中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文化大革命”中劫后余生的黄克诚念念不忘大胡庄战斗。1981 年在北京一次会议期间,他向江苏省委负责人提及:“抗日战争中,三师在苏北有两个连是整建制牺牲的,其中一个在大胡庄,至今一点纪念设施还没有。”大胡庄战斗这才被引起重视。
1987 年,淮安县人民政府在大胡庄战斗遗址北侧建立起占地约1000 平方米的烈士陵园。2012 年,大胡庄烈士陵园列为省“慰烈工程”重点项目,对其进行重建,烈士遗骸由文物部门发掘清理,在纪念碑后侧重新安葬。纪念碑正面雕刻着原新四军三师八旅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炮兵副司令员吴信泉将军“大胡庄战斗八十二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孙一峰,淮安市淮安区新四军研究会会长;于兆文,淮安市淮安区老促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