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订阅《铁军》  订阅《铁军·国防》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官方微博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四军小知识 >  No.85 建立“三三制”政权


No.85 建立“三三制”政权


    为了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团结各阶级、阶层的人民,把抗战引向胜利,19403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第一次提出了“三三制”政权原则。指示提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华中各抗日根据地逐步建立了“三三制”政权,并在各根据地的《施政纲领》中明确规定了政权组成上必须实行“三三制”的政策原则。华中抗日根据地政权,是华中各抗日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代表各抗日阶级阶层人民的利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政权结构模式。
    皖南事变后,华中地区在实现党和军队统一领导的同时,政权建设也在华中局的统一部署下开展起来。参照陕甘宁边区和华北抗日根据地经验,各根据地一般要求建立起“参议会一一行政委员会一一行政公署一一专员公署一一县政府”的政权体制。其中参议会是根据地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行政委员会是根据地政权的最高执行机关,行政公署是行政委员会设立的政务机关即办事机构。但是,由于各地政权工作的基础不一样,斗争环境和任务也各不相同,因此,建立“三三制”政权的工作是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实现的。从实施情况看,各根据地因皖南事变后激烈的三角斗争环境,一般未能及时召开民选的参议会,而是首先建立起比较统一的各级行政机关,即“行政委员会(行政公署)一一专员公署一一县政府”的政权系统,成为发动和组织根据地全民抗战的强有力的杠杆。
    在苏南根据地,19413月,由新四军第六师师长谭震林等人发起组织江南行政委员会。41日正式成立江南行政委员会,何克希任主任,下辖6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接着又筹建江南行政公署,后因斗争环境险恶被迫中断。19433月,选举产生了第二届苏南行政委员会,建立了苏南行政公署,江渭清兼行署主任,邓振询任行署副主任。在苏中根据地,1941年即筹备召开苏中参议会,并一直沿用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的名称。19425月,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改组为苏中行政公署,管文蔚任行署主任。在苏北根据地,19419月,盐阜区行政公署成立,宋乃德任行署主任,贺希明、计雨亭(党外人士)任副主任。19423月淮海区专员公署撤销,淮海区行政公署成立,李一氓任行署主任,陈月斋(党外人土)任副主任。1942年淮海区召开第二届参议会,金明当选为参议长,吴月波(党外人士)当选为副参议长。同年1021日,盐阜区首届参议会在阜宁县农村召开,黄克诚当选为参议长,党外人士宋泽夫、庞友兰当选为副参议长,曹荻秋当选为行署主任,贺希明、计雨亭当选为行署副主任。19456月,盐阜、淮海两区合并,成立统一的苏北行政区,7月,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李一氓任主任委员,曹荻秋、计雨亭任副主任委员。原盐阜、淮海两个行署分别改为专员公署。在淮南根据地,第一届临时参议会选举邓子恢为参议长,党外人士朱雨江、赵坚为副参议长,并选举邓子恢为津浦路东联防办事处主任。19421月,路东联防办事处改为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方毅、汪道涵分任行署正、副主任。19431月,成立了统一领导津浦路东和路西两个地区的淮南行政公署。方毅、汪道涵分任行署正、副主任。在淮北根据地,选举产生了苏皖边区第一届参议员,接着召开了苏皖边区第一届临时参议会,党外人土孔祖南、吴静宜分别当选为正、副参议长。19418月,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成立,刘瑞龙、刘玉柱分别任行署正、副主任。194210月,召开淮北苏皖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选举刘子久、吴静宣为正、副议长,刘瑞龙、陈荫南为行署正、副主任。在皖江抗日根据地,19427月,成立皖中行政公署(后改名为皖江行政公署),主任吕惠生,副主任唐晓光。同月,皖中参议会正式成立,选举爱国民主人士金稚石为议长,周新武与民主人士陈可亭为副议长。19451月,浙东行政公署在余姚梁弄成立。连柏生为主任,吴山民为副主任,辖四明、三北、会稽、淞沪4个专区、10个县级政权及6个县级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