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稿 > 铭记历史 守望历史——专家评议中国确定设立“两日”的重大意义
铭记历史 守望历史——专家评议中国确定设立“两日”的重大意义
作者:王建朗 朱成山等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2014年第4期 日期:2014-07-04 浏览次数:8508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说,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中国和美国、英国、苏联一起,成为最终打败德、意、日法西斯的四强国家。中国抗战的胜利奠定了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地位,联合国机制的安排也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力国家,中国通过立法确定抗战胜利纪念日,完全是理所当然的,有充分历史依据。”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多万人惨遭杀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南京大屠杀这段悲惨的历史不仅仅属于南京、属于中国,而且属于整个世界,是人类的浩劫和文明之殇,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进行国家公祭,可以体现出中华民族对于人权的思考和对生命的尊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宗远说,设立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来铭记历史,缅怀在战争中牺牲的英烈和死难的同胞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一些国家的纪念日是通过国家立法机构设立,比如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议会下院)1995年通过法令将5月9日卫国战争胜利日确定为永久纪念胜利日;另一种是以总统令形式,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2011年签署总统令,宣布将12月7日命名为珍珠港事件纪念日。还有一些国家以行政立法的形式,比如韩国1949年颁布法令,确定8月15日为光复纪念日。此外,第60届联合国大会在2005年11月通过由104个国家共同发起的决议草案,设立1月27日盟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日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朱成山说,设置纪念日纪念或悼念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英烈和死难者是一种国际惯例,我们遵守这样的国际惯例,有助于中国与世界在认识上进行沟通,在思想上形成共识。
“纪念战争是为了远离战争,追忆灾难是为了远离灾难。”王建朗说,确定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国家公祭日的举动表明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不轻言战争的,更多的是要教育国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牢记战争的灾难,让战争不再重演。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在2012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专门提出建议,指出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应该通过国家公祭的形式悼念死难的同胞,振奋民族精神和爱国意识。他说,举行国家公祭不是为了挑起仇恨,而是更好地警示和教育国人,并借此向世界表明我们牢记历史悲剧、反对战争、捍卫和平的决心。“对于一个公民来说,爱国是一个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和平时期,我们爱国就是要表达对抗战先烈的缅怀,对侵华日军屠杀的无辜同胞的哀悼。”李宗远如是说。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十二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总装备部原政治委员迟万春指出,以国家名义进行纪念与公祭,不但是对民族意志的彰显,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凝聚,也是对国际公义的强烈呼唤,它将警示着中国人民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时至今日,人类社会还存在着一些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势力在向人类文明历史挑战。然而,一切邪恶、黑暗、反动的势力终将被历史洪流席卷而去!
(据《人民日报》《解放军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