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剖析地震武器的发展状况
剖析地震武器的发展状况
作者: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刘星华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 日期:2014-11-17 浏览次数:8332
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和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令中国人切身感受到地震的威力。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8.9级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和2010年1月12日海地7.3级地震,使全世界悲痛之余把援助之手紧紧相挽。如果这种“天灾”起于“人祸”,那世人又会如何?本文将撩起不只是传说的地震武器的面纱,警醒世人,维护和平!
地震武器的意识起源
20世纪60年代,美苏的核军备竞赛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为了改进自己的核武器,美苏两国都在频繁进行着核试验。前苏联地理学家注意到,在地下核爆炸几天之后,有时会在几百甚至上千公里外的地方发生地震。这一偶然发现立即引起军方的注意。随后,在军方的介入与推动下,科学家们又先后在国内各地爆炸了32颗核弹,收集了大量数据。试验结果表明,核爆炸的确可以引发地震。敏锐的军方马上意识到:地下核冲击波极有可能发展为一种武器,其威力之巨大可能出乎人们意料。
前苏联著名地震学权威尼古拉耶夫对核爆炸与地震的关系曾作了如下论述:“核爆的后果从来不是立刻出现的。地震有可能在爆炸之后两天、一周或几周之后发生。这一延迟出现的后果使地震武器具备了极强的隐蔽性。因此,任何一方都难以断定,本地发生的地震是否与数日前发生于几百公里之外的一次核爆炸有关。”阿塞拜疆的一个地质研究所的副所长科里莫夫认为:“如果我们愿意的话,不但可以在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方引发地震,而且还可在不大可能发生任何地震的地方引发地震。”《印度日报》就怀疑2004年12月印尼大地震和印度洋大海啸的背后是否有一只人类的黑手,质疑这次大地震是不是某个国家在秘密进行人造地震时失去控制的结果。
地震武器的作用原理
地震武器又称地壳构透武器,依靠地下核爆炸所产生的定向声波和重力波形成巨大的摧毁力,从而人为地制造地震和海啸。它不仅在破坏范围和破坏能量方面超过核武器,而且比核武器更加隐蔽。
地震武器的启用是以核爆炸为前提的,依靠地下核爆炸所产生的定向声波和重力波。研究结果表明:核弹在某一特定区域的地下爆炸之后,当量为1万吨TNT的核爆炸可能制造出与千万吨级核弹毁坏力相当的地震、海啸等,其造成的地面破坏程度相当于里氏5.3级地震。当量为10万吨TNT的核爆炸可以诱发里氏6.1级地震,而当量100万吨TNT的核爆炸可以引发里氏6.9级地震。核爆炸产生的地下能量可以在离震中很远的地方蓄积起来,如果再进行一次定向爆炸,就能把这些地下能量全部释放出来。
1985年,法国不顾国际上的强烈反对,在南太平洋恢复了核试验,数天后就探测到在莫鲁亚环礁地区连续发生多次强烈地震。前苏联科学家甚至相信,1988年使亚美尼亚遭到严重破坏的地震(造成4.5万人死亡),就是由于一周前3200公里外的一个试验场进行的地下核爆炸而加速到来的。
美国积极开展地震气象武器研究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最惨重的海啸灾难,死亡将近30万人。据有关材料记载,1965年夏天,美国在比基尼岛上进行的核试验却激发了军事科学家们研制海啸武器的浓厚兴趣。那次核爆炸在距爆炸中心500米的海域突然掀起60米高的海浪,海浪在离开爆炸中心1500米之后,高度仍在15米以上。这一试验表明,未来研制海啸武器运用于海战,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当时,美军核试验科学家认为,一旦这种武器步入战场,将能冲垮敌海岸设施和使其舰毁人亡。
1993年9月,美国在内华达实验场引爆了一个据称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非核爆炸装置”,其爆炸威力相当于1000吨级核弹的当量,目的是为测试同等当量、同等地质下,非核装药爆炸与核装药爆炸产生的地震效应有什么区别。
2007年12月14日,西班牙《起义报》揭露美军在阿拉斯加半岛上进行“高频主动极光研究项目”(简称HAARP)。在加科纳一望无际的荒原上,林立的天线直插云霄,几十米高的天线多达180根,占地13公顷,构成一个堪称壮观的金属方阵。该基地戒备森严,没有一架商业或军方飞机被允许飞过该区域上空。9·11事件后,该基地周围还安装了“爱国者”导弹系统。
该项目的负责人“气象战教父”伯纳德·伊斯特兰向五角大楼提交了一份《让气候成为一种力量倍加器——2025年掌握气候》的研究报告,指出:“气象战技术将在今后30年里逐渐成熟。它将使美军拥有改变气候的能力……届时,美军将能通过实施人工降雨,使敌军阵地洪水肆虐;制造干旱,使敌人淡水匮乏;制造飓风,使敌国城市变成废墟;利用激光制造闪电,以击落空中的敌机或使其无法起飞;利用微波把热量传到大气中,干扰敌军的通信及雷达系统……”正如一些军事观察家所指出的,如果HAARP用于军事,将对人类的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它将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对地球的物理状态、地质和生物造成无法弥补和难以修复的破坏,最终导致地震。
前苏联大力研制地震武器
二战结束前,前苏联科学家曾向最高统帅部建议:通过向富士山口中投掷威力巨大的航空炸弹,从而在日本本土引发大地震,迅速结束战争。幸运的是,这个计划没有得到最高统帅部的批准,否则可能会发生一场远比广岛和长崎更为惨烈的人间悲剧。
1961年前苏联在北极圈内的新地岛成功试爆了一颗当量为5000万吨TNT的热核弹。这次试验后不久,特工搞到了一份美国军事科技情报文件集呈送给了赫鲁晓夫。在这本文件集中,有一篇美国潜艇遭遇前苏联超级爆炸物冲击波袭击的报告。美国人在报告中说:大爆炸使潜艇遭到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这次打击使得美国上下一片惊慌,担心前苏联会在美国海岸深水区内投放热核爆炸物,从而引发沿海地区的海啸,进而淹没北美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随即,前苏联科学家投入了“大地构造武器”的研制工作,计划一旦美苏开战,前苏联应在第一时间内在美国海岸深水区投掷热核炸弹。但是经过大量精密的计算后前苏联人失望地发现,由于北美大陆架的延长线过长且水深不够,使得海啸强度会大大降低。于是,这项颇为诱人的“水淹美帝国主义”的计划就此中止了。
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情报机构获得信息:美国人用深海探测仪正在寻找太平洋深处的地层断口,有可能借此发动一场地球物理大战。为防止美国人先下手为强,前苏联领导人命令克格勃在海底先行安放两枚核弹,以便在“必要”时抢先引爆核弹,在加利福尼亚海岸引发海啸。几名前苏联总参谋部情报局的特工乘坐深海潜艇,下潜至太平洋洋底,完成了深海地层断口的探测工作取得了宝贵的数据。这些特工也因此获得了“苏联英雄”金星勋章。
1979年,前苏联科学家开始了执行代号为“墨尔库里斯-18”工程的研制工作,全力对地下核爆炸引起的地下变化进行研究。这一努力即便是在戈尔巴乔夫压缩军费的时期,也从未中断过。1987年11月30日,苏共中央和前苏联部长会议下达命令,加速对地震武器的研究工作。这就是“水星计划”。不久,前苏联解体,“水星计划”就此搁浅。1992年,俄罗斯重拾“水星计划”,将其改名为“火山”,并进行了几次试验。但这一计划后来却因资金问题而再度受阻。
目前,真正意义上的地震武器并没问世,它在定向性、动能传递、时间控制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但在巨大军事价值的诱惑下,一些国家是不会放弃对它的研究与利用的。地震武器,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关注地震武器的发展,促使地震武器应用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美好目的,应成为所有爱好和平者的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