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我与铁军 > 黄孝慈的老区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黄孝慈送戏下乡的故事
黄孝慈的老区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黄孝慈送戏下乡的故事
作者:鲁青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1-12-13 浏览次数:6848
两度“梅花奖”得主,江苏省京剧院原名誉院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黄孝慈情系革命老区,生前多次送戏下乡,深入农村田头,留下许多动人故事。
在盱眙黄花塘演出《沙家浜》
两度“梅花奖”得主,江苏省京剧院原名誉院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黄孝慈情系革命老区,生前多次送戏下乡,深入农村田头,留下许多动人故事。
一
1997年10月底,江苏京剧院带着复排的现代京剧《沙家浜》奔赴革命老区盱眙演出,黄孝慈在剧中扮演阿庆嫂。消息传出,周围县市的群众奔走相告,说是省里的大剧团送戏来了,许多观众冒着刺骨寒风,提前四五个小时就进到广场。大家都想亲眼见见名角,一睹京剧大家风采。广场上的观众越聚越多,人头攒动,达数万之众。
黄孝慈看到如此宏大的场面,甚为震惊。她对团长说:“你看,老区的群众是多么渴望精神文化生活,能为老区群众演出是我们文艺工作者莫大的光荣啊!”听说黄孝慈来了,演出之前,一位老奶奶在村支书的搀扶下,特地要到后台见见她。老人告诉黄孝慈:“我做过陈毅家的保姆,陈毅在黄花塘驻扎时生活很艰苦,现在生活这么好,陈老总却不在了……”老人说着说着眼泪流了下来。黄孝慈一边为老人擦泪,一边对她说:“老妈妈,感谢您对革命作出的贡献,马上就要演出了,等演出结束我一定登门拜访您。”她把老人搀扶到前台坐好,脱下棉大衣披在老人身上。
时值隆冬,室外气温寒冷。上台前,剧务怕黄孝慈冻着,劝她演出时在戏服内套上棉衣。黄孝慈说:“给老区的群众演出,半点折扣不能打。”于是,她仅穿单薄的戏服在台上表演,广场上寒风飕飕,黄孝慈却激情似火。
那时,黄孝慈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由于练功摔伤了腿,膝盖副韧带和髌骨严重损伤,还有比较严重的骨刺,但她并没有因为身体不好而影响演出。她在台上顶着寒风,尽管手脚冰冷,嘴唇发抖,但一招一式,一板一眼,一丝不苟,博得了老区观众的阵阵掌声。
第二天,黄孝慈专门抽出时间去看望了这位老妈妈。
送戏到高淳
二
黄孝慈送戏下乡的地点,大多是贫困地区,她和团员坚持“热情、简朴、真诚、务实”的原则,食宿自理,不增加农民负担。演出期间,有些老区的群众就像当年支援新四军那样,送鸡蛋、瓜子、花生、柿饼到后台给演员吃。面对如此热情的观众,黄孝慈感动地说:“看到观众看了我们的演出喜气洋洋,兴高采烈,我心里就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欢悦和兴奋,只要观众喜欢,我再苦再累也心甘。”
一次慰问团到响水演出时,一场暴雪突然降临,一直到开演前也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戏台是苏北平原常见的土台子,数千老乡在雪花飞舞的场地上翘首以待,有的撑着伞,更多的就站在雪地里。为了不让农民观众失望,演出冒雪进行。
没有化妆间,就在运道具的卡车上拉起遮雨布对付;没有候场间,就在大客车上静心等候。风雪挡不住真情,黄孝慈演完下来,眼睛给风雪吹得直流泪,可她依旧满脸笑容的对大伙说:“群众冒着这样的大风雪看我们演出,说明他们对我们的热爱。作为一个演员被观众热爱,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了。”
还有一次,省文联组织采风团去华西大队演出,黄孝慈既是主持人又要表演节目。不巧的是话筒坏了,她干脆走下舞台到观众中,一边走一边唱。观众们激动地说:“这才是我们喜爱的艺术家!”当她回到宾馆的时候,大厅里的一位小伙子对她说:“黄老师,我是您的戏迷,可是今晚轮到我值班没看到你的表演。”看着他遗憾的表情,黄孝慈当即就在大厅里为他清唱了两段,使这位值班的小伙激动不已。
三
因为下乡,黄孝慈结交了许多“ 穷亲”,徐州丰县赵庄镇党委副书记王清来就是其中一位。2006年冬天,黄孝慈带队送戏下乡,来到丰县革命老区首羡镇。其时,王清来担任镇党委宣传委员,负责接待。王清来爱好文学,喜欢文艺,他见黄孝慈平易近人,没有大腕的架子,在演出的头天晚上,便主动和黄孝慈聊起了文学话题。哪知聊得投机,竟忘了时间,等到想起黄老师明天还要演出时,一看表已是凌晨,王清来直喊对不起。演出期间,黄孝慈带领大伙在大街上吃夜市、住几十元的小旅馆。中午在镇政府食堂吃饭时,她一再要求交伙食费,看到餐桌上剩下的馒头,还心疼地打包。
演出结束的那天下午,王清来本想留黄孝慈等吃了晚饭再走,黄孝慈怕麻烦乡亲,顾不上吃晚饭,连夜乘大巴车赶回南京。车上带的矿泉水和方便面,中午在食堂打包的馒头成了晚餐。这让王清来很受感动,从此两人成为朋友,经常互通信息。
更让王清来没想到的是,第二年10月,黄孝慈出席党的十七大,把王清来写的《当前贫困乡镇文化建设的问题与思考》带到会上,在参加江苏代表团讨论时作为议案提了出来。
从2008年11月开始,王清来负责丰县汉皇祖陵开发及汉文化宣传推广工作,黄孝慈多次带他走访省相关文化部门争取政策,并帮他修改报送的项目材料,还给中央分管文化工作的相关领导发信推介丰县汉文化的开发工作。
2012年秋天,王清来母亲查出肺癌,黄孝慈得知后,把省人民医院的专家介绍给他,而且每次打电话必问他母亲的病情。
类似的故事还有许多。在黄孝慈心中,农村早已是永久的故乡,父老乡亲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
送戏到煤矿
四
黄孝慈曾在一篇文章中对一次下乡演出的过程做了生动的描述。她写道:
今年新春,肩负省委省政府的委托和文艺工作者的职责,我随京剧团一团奔赴高淳县砖墙乡茅城村演出梅派名剧《凤还巢》。
我们吃、住、演都在茅城村小学,村民老老少少敲锣打鼓欢迎我们。我在一间教室里看到一大堆被子,每人两条,一铺一盖,床就是小学生的课桌。
大年初七,天还是挺冷的,戏曲演员的化妆是比较痛苦的。俗话说:冻死花旦,捂死花脸。就是说,多冷的天,花旦都要穿着单衣;再热的天,花脸都得穿棉袄。《凤还巢》包大头,一个小弯两条大片子贴在脸上,冰得头都发木。我们在小学的广场上演,舞台坐南朝北,唱念一开口就喝西北风。村民们都懂戏,随剧情发展会发出阵阵大笑,对演员卖力演出会以“噢”声回报演员,因为他们人贴人挤在一起手不能鼓掌,只能以这种形式表达情感。虽然天冷又喝着西北风,我要求自己丝毫不能偷懒,因为群众看一场戏不易,他们看戏不比我们演戏轻松。
3月14日我又到高淳丹湖乡正觉寺新正村演出了全部《四郎探母》。当时下着中雨,我明知道这种天气在露天广场不能演,但我认为不能演也要到乡下去等。
下雨,又冷又饿又困,时间才两点,先打个盹,到新正村再喂肚子。也就是一刻钟的样子,我被摇醒,车在扭秧歌。此时我们置身在十几米高的大堤上,左边是农田和人家,右边是河,车有时蜗牛似地爬行,有时又跳跃着前进。这时我才明白司机开始不愿意送我们的原因,心中油然升起对他的感激。本应十几分钟的路程,我们走了一个半小时才到。我们团的总务唐竹坤来接我说:“下这么大雨没想到你还会来。”我说:“没接到团里的通知,雨再大也得来。”我婉言谢绝老唐要安排的四菜一汤,就在广场舞台旁的小摊上每人吃了一碗面充饥。
第二天总算盼到雨停了。我赶紧到后台化妆,所谓后台就是露天广场上拉块布而已,真是透风凉。《四郎探母》铁镜公主穿旗袍,里面一件毛衣也穿不下,我毫不顾忌地只穿一件薄薄的棉毛衫在旗袍里面,脚穿花盆底鞋在木板搭的高低不平的台口候场,当我看到戏台下黑压压的上万观众时,忘了寒冷,非常卖力地演唱。台下叫“好”连连,我忘记了自己身患冠心病、关节炎,心里只想到要对得起村民对戏的厚爱,在农村演也要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