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传媒网 > 新闻动态 > 薪火相传:一位老兵的精神远征
薪火相传:一位老兵的精神远征
作者:胡茂勇 甄长虹 责任编辑:姚云炤 孙加永 来源:铁军传媒网 日期:2025-04-18 浏览次数:274
寒意渐退,合肥安居苑小学教室里,阳光静静地洒在洁净的地面上,陈相珍胸前的一排排勋章在春日的暖阳里泛着微光。孩子们踮着脚尖举起的提问话筒,像春天竹节拔高时的清脆声响:“陈爷爷,打仗的时候您怕过吗?”老人略显沧桑的面庞忽然生动亮堂起来,仿佛又回到了40年前南疆硝烟弥漫的战场。
这绝非寻常的校园问答。当陈相珍用布满老茧的手抚摸过泛黄的战地日记,那些被岁月浸透的墨迹便化作鲜活的记忆:六赴广西参战故地,逐家叩访军休老所,数百份档案在昏黄的台灯下展开又合拢。他像考古学者般将散落的红色记忆串联成珠,将尘封的功勋淬炼成光。当他在演讲台上说起“一等功臣”郑守勇用血肉之躯滚雷开道的瞬间,台下年轻士兵的眼眶总会泛起薄雾,心中闪现激昂奋进的光芒。
李佳政杨至今记得那个改变人生的下午。2023年盛春之日,陈相珍在学院礼堂的演讲如惊雷乍响。老人说起在猫耳洞坚守117天的战友,说起用钢盔接雨水解渴的侦察兵,那些浸透血与火的故事,让这个“00后”大学生突然明白:强军梦不是悬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需要有人用青春去浇筑的钢铁长城。当他在毕业分配志愿表上写下“西藏”时,笔尖似乎还残留着老英雄讲述时迸发的温度。
在蜀山区青阳路红色口述史馆,张莉老师正将陈相珍讲述的“淠河路英雄谱”转化为教学课件。这位年轻的政治教师,曾以为红色教育只是照本宣科,直到听见陈相珍说起原105医院护士长白燕——在越战救护中连续工作72小时,用绷带为38名伤员编织生命之网。如今她的课堂总带着樟脑丸的淡淡气息,那是从档案局借出的老物件特有的岁月芬芳。
最动人的回响总在不经意间。私营企业家吴承扬在听完第三次宣讲后,默默加入了社区环境整治队伍。他总说陈老讲述的“合肥工业长子”中核二二一局的创业史,让他想起父亲在三线建设时沾满机油的手套。当他在马路旁小区里捡起一片片垃圾时,内心陡然明了:传承不是复制历史,而是让精神火种在时代土壤中开出新花。
20年风雨兼程,陈相珍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在清华园,他对着“又红又专”的校训讲述科大少年班的报国志;在大连造船厂,他抚摸着航母钢板的纹路追忆老军工的峥嵘岁月。最令人动容的却是去年冬日在省城一家护理院的偶遇:98岁的抗战老兵吴学富颤巍巍敬上的军礼,让两位老人浑浊的泪目里,映照出整个世纪的烽火与荣光。
如今,走过淠河路,乌桕树荫下新增的“红色记忆长廊”展板渐渐泛黄,但每个清晨总有孩童驻足。他们或许不懂“一等功臣”的含义,却记住了照片上“曾经”叔叔年轻灿烂的笑脸;他们或许未曾经历战火,但知道这条路上走过的人,曾在最青春的年华把生命燃成火炬。当李佳政杨在雪域高原仰望星河时,当张莉在教室打开新的红色档案时,当吴承扬带着儿子参加周末志愿服务时,陈相珍播撒的精神火种,正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破土抽芽。
岁月长河奔涌向前,总有人执炬而行。这些被唤醒的红色记忆,终将成为托举民族未来的精神脊梁。在合肥琥珀小学,又一批孩子举起了手,他们的问题依然稚嫩:“爷爷,您是怎么记住这么多故事的?”陈相珍望着窗外嫩芽欲出的梧桐,轻声地又像是自言自语答道:“因为每片叶子里,都藏着春天的记忆。”
(转载2025年4月7日《安徽工人日报》4版,陈相珍系新四军八路军会师纪念地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民窑村人,1974年底入伍。)
(作者:《安徽工人日报》记者 胡茂勇 特约记者 甄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