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tiejunmedia

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加入收藏  官方微博

《铁军》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同您聊聊《铁军·纪实》


作者:刘顺发   责任编辑:   来源:《铁军·纪实》2012年第1期   日期:2013-09-02   浏览次数:8302


    《铁军·纪实》必将增添您茶余饭后的谈资,丰富您紧张工作之外的业余生活,充实您精神生活中的文化积累,更让您从每一个精彩的故事中,明白一个人生的道理。


年迈未敢忘忧国——倾听新四军老战士董乐辅的心声


作者:盛昌旦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2013年第7期   日期:2013-09-02   浏览次数:8306


  除旧迎新之际,笔者按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浙南分会的布置,专诚登门拜访了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火锤炼的新四军老战士董乐辅先生。


承载历史的担当


作者:刘顺发   责任编辑:   来源:《铁军·纪实》2012年第2期   日期:2013-09-02   浏览次数:8301


  使命感催促着我们这些新四军历史的研究与宣传者,运用纪实方法展开宣传,《铁军·纪实》理应承载历史的担当。


香飘古镇 琴满黄桥


作者:赵建峰   责任编辑:   来源:《铁军》2013年第7期   日期:2013-09-02   浏览次数:8304


  70多年前的那场黄桥战役,让这座始建于北宋神宗元丰年间的古镇名扬天下。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黄桥烧饼歌》,唱出了新四军与老百姓的鱼水深情。每一句歌词,就像是一杯陈年老酒,唱醉了人们的心,唱暖了老区的河湖港汊,让全国各地的游客都为之动容。


生命不息 奉献不已 ——访新四军老战士朱海峰


作者:郭照东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2013年第7期   日期:2013-09-02   浏览次数:8309


    4月的蚌埠,春意盎然,满目葱茏。笔者应约来到解放军装甲兵学院,拜访新四军老战士朱海峰老人。朱老家庭并不富裕,面对笔者的不解,他说:“我作为一名老兵,如今年事已高,到第一线救灾不可能了,只能捐点钱、捐点物聊表心意。”朴实的话语,彰显了一名新四军老战士的高尚品德。


悟道•东方之歌(等六首)


作者:方祖岐等   责任编辑:   来源:《铁军》2013年第4期   日期:2013-08-30   浏览次数:8302


中华航母梦成真,胜似入三春。追寻几代宏业,心血万民尊。

歌一曲,响云天,意千钧。常巡远海,新启航程,大国挺身。


读袁国平诗《无题》有感


作者:樊金丰   责任编辑:祝新汉   来源:《铁军》2013年第4期   日期:2013-08-30   浏览次数:8299


  当年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的袁国平曾说过:“如果我们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1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在皖南事变突围中,他以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坚定党性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这种精神在袁国平抗战期间写过的一首《无题》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知识分子的贴心人徐平羽


作者:陈立 徐皎皎   责任编辑:刘顺发   来源:《铁军·纪实》2013年第2期   日期:2013-08-30   浏览次数:8305


  看过电视剧《新四军女兵》的观众,对剧中的男一号、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团长马靖平留下了深刻印象。马靖平是几个原型的综合演绎,当年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秘书长、副团长徐平羽同志是原型之一。


对话党章研究专家叶笃初


作者:余玮   责任编辑:李赞庭   来源:《铁军》2013年第7期   日期:2013-08-30   浏览次数:8307


    叶笃初,著名政治学家和党章研究专家、时政评论家,有“中共党章研究第一人”之称。他曾任全国党建研究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受聘为中央有关部门及部分高校特约研究员、客座教授;担任过中共党章修改起草工作小组成员。


通过电台听广播 ——抗战时期获取信息的特殊手段


作者:季凌   责任编辑:李赞庭   来源:《铁军》2013年第4期   日期:2013-08-30   浏览次数:8305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交流和传播的手段已经多种多样,我们不仅可以听收音机,看电视,而且可以利用微波、卫星,甚至计算机的网络来传递信息,人们的交流已经变得非常便捷。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新四军曾经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通过电台听广播的故事。


共有: 4309 条记录 389/431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页 上5页   386   387   388  389  390  下5页 最后一页